竹林深处,别有洞天。坐落于广州花都区西北部的竹洞村炒股配资论坛官网,是一座拥有334年历史的岭南古村落。这里不仅是“一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典型岭南乡村,更是武术宗师、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故里,文化底蕴深厚。近年来,竹洞村紧抓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重大机遇,深入挖掘“文化、生态、产业、旅游”四大发展优势,成功探索出一条民富村美、宜居宜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。
竹洞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将生态修复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。面对300余亩废弃采石坑这一历史遗留问题,村“两委”没有畏难退缩,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生态治理。通过科学规划、系统修复,昔日的“灰水坑”蝶变为碧波荡漾、鸟语花香的竹洞湖。环湖修建的绿道蜿蜒曲折,岸边广植的花木郁郁葱葱,全域推进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让村庄焕发新颜。村委发动家家户户打造美丽庭院,形成了“一户一景、户户不同”的乡村景观。
每逢春季,数千株黄花风铃木竞相绽放,金黄色的花海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。如今的竹洞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名片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。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竹洞村立足传统盆景产业优势,创新思路,多措并举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村里成立强村公司,培育乡村职业经理人,借助农村电商产业园平台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实现盆景“风景”与“钱景”双赢。目前,全村已培育规模以上精品盆景园18个,盆景产业年产值突破8300万元,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。
更为难得的是,竹洞村没有满足于单一产业发展,而是积极探索“盆景花木+旅游+文创”的融合发展模式。通过举办黄花风铃节、盆景艺术节等品牌活动,有效带动“乡村+露营”“乡村+车尾厢市集”等新业态蓬勃发展。村里构建起“吃住行游娱购”立体服务体系,加速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跃升。2024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96.65万元,较2019年增长110%,年均增速超22%;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.6万元,较2019年增长36%,年均增速超7.3%。村民腰包越来越鼓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
作为岭南洪拳发源地,竹洞村深挖历史文化资源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村里建成洪熙官纪念馆,创办洪拳武术文化节,设立洪拳培训基地,打造洪拳主题餐厅,推出《竹映洪拳》水幕光影秀,并将洪拳纳入周边小学体育课程。如今,村内孩童习武强身蔚然成风,洪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到有效传承。2024年,洪拳成功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,标志着这一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要成果。
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,竹洞村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。村委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,在全省率先开展婚俗改革下沉村居试点。新建的村史馆、新征程驿站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。通过持续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竹洞村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和谐局面。村民们欣喜地表示:“过去邻里纠纷时有发生,如今村内村外赞誉不断。”红白喜事崇尚节俭,邻里关系和睦融洽,讲卫生、守规矩、重文明蔚然成风。
如今的竹洞村,已荣获“全国文明村镇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等3项国家级荣誉,“广东十大美丽乡村”等7项省级荣誉,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。展望未来,竹洞村将持续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统领,打造“竹洞天福地·岭南桃花源”文旅新业态项目,全力支持赤坭镇建设美丽中国先行镇,为广州乡村文明建设贡献竹洞力量,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留得住乡愁”的典范乡村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丨许俊仟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李晓霞 李卓华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蒋玉 刘树强
【实习生】徐鸣凯 高泉呈霨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指南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